动起来 更精彩
——刍议课堂教学中互动带来的新活力
内容提要:“互动”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推行新课程的新型教育方法。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传输手段,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演舞台,是培养学生学习创造性的科学尝试,是扩大学生学习信息量的理想乐园,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通过互动的科学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 互动 教学方法 新活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帮助和促进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可以说,教学的本身就是“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竭力拓展“互动”的时空,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让课堂“动”起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在“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互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传输手段
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享有居高临下的权威,换言之,教师是控制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把学生引入语文天地的向导。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让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我在教《九寨沟》一文时,课前我拿几张九寨沟自然风光图片,并用生动的语言对图片进行了描绘,同学们个个看得入了迷。这时我话题一转,说这些图片都是在九寨沟拍的,那儿的风景要比这图片上的更美、更迷人,课文就向我们介绍了九寨沟这个神奇的地方。此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打开课文便读。枯燥的读书作业在老师精心设计下,变得如此充满神奇,充满了诱惑,学生怎么会不想读课文呢?学生开始和文本的最初对话,是在对照拼音自学生字、兴致盎然读课文、全面理解的程序中进行的。这样的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完全是在学生自愿情况下完成的,读得生动,读得投入,读得事半功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投入,所以这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师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要比老师硬布置并让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的效率高得多。
二、“互动”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演舞台
诚然,只有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自觉地担负起学习责任时,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课堂“互动”,使大部分决策权由教师转到学生,让学生自己讲,自己分析,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搬运工。
实践表明,知识应该由学生通过探究而获得;教师的观点会在平等的对话、讨论中与学生实现碰撞。在学习《九寨沟》一文时,我尝试采取让学生先提问题,再归纳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展开教学。学生开始提的问题较多,经过我和学生共同筛选,最后留下与课文联系最紧密的三个问题:(1)“九寨沟”的名称是怎么来的?(2)这里的湖泊为什么称为“五花海”、“五彩池”?(3)课文里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要想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要认真读书,其次还应该回家阅读相关资料。第二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回想了问题。在讨论这几个问题时,我说:“让我们联系自己搜集的资料,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这三个问题自己是怎么理解的,然后再和周围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学生按照我的思路认真自读课文,有的默读,有的轻声读,有的朗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翻阅资料。接着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小组内讨论学习情况,我也深入小组参与讨论,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在汇报问题(1)时,有的学生读文,认真理解文章简介;有的学生拿着地图,在中国地图中先找到四川省,再看四川省地图,从中找到岗坪、平武、松潘三县,再从它们的交界处找到九寨沟,最后拿出九寨沟景区图,找到那九个藏族村寨。这一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使他们体会到自己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而确实是掌握学习进程的主人。课堂给了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互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创造性的科学尝试
没有标新,就没有创造。别林斯基说:“学生如果把教师作为范本而不作对手,那他就永远不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彼此听取对方意见,在完成学习任务、交流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一并学会了尊重他人。这样的互动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学习的创造性得以激发。如学生在汇报问题(2)时,有的学生从书本上找出“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侧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有的学生带来了图片,用图片来再现情境,验证课文所讲内容,让大家欣赏了“五花海”、“五彩池”;有的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同样的水在不同池子里颜色会各不相同呢?他们借助物理原理对九寨沟山谷的岩石进行分析:因岩石中含有特殊成分,原来池底长有许多石笋,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的透明石粉。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多么富有科学性的解释啊!正是由于学生创造性被激发了,他们才有如此认真朗读课文、翻阅资料的兴趣。通过这种潜移默化,学生不仅学得懂,还能讲出科学道理来。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深刻,他们仿佛置身于九寨沟那优美的环境中,所以对课文的朗读自然能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四、“互动”是扩大学生学习信息量的理想乐园
学生带着大量信息,由课外走进课堂,互动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在教学时间内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因此,互动是扩大学生信息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理想方法。
现在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和教师的讲解,更情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为了解决课堂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了在小组交流时被推崇为小组学习的“今日之星”,为了在全班同学面前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就需要学生课前做很多准备,利用多种渠道搜集资料、吮吸养料,所以交流时很多课外信息涌进课堂,使学生在较时间短内通过交流、倾听,增加了信息量。在汇报问题(3)时,由于学生对动物很感兴趣,课堂交流同学们除了找出课本上所介绍的四种珍稀动物的特征外,有的同学从课外书中找出关于大熊猫、小熊猫、羚羊、金丝猴等图片和文字介绍,有的同学从电视节目《人与自然》中获得信息,有的同学通过网络获取资料,同学们利用图片和文字向大家介绍这四种珍稀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最后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提出:“这些动物已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妈妈!”
五、“互动”是激发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重要途径
学生学习自信心源于自己的知识积累,教师 “寓教于乐”式的诱导与鼓励也是主要因素。课堂上的“互动”,充满了学生的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充满了师生的讨论、沟通和理解。
我从教学中体会到,《九寨沟》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对文章理解后,还主动要求练习朗读,这种学习劲头应进一步予以激发、挖掘。我注意到,学生练读时很认真,但我在读课文时发现有一个地方两个学生都没处理好,就索性说:“我也想说这句话,可以吗?”同学们都同意了。我读后,有几个学生发出啧啧赞叹声。为了激发学生自信心,我说:“有同学能超过老师吗?我相信一定有!”话音刚落,就有两个同学举起手。在我肯定他们敢于挑战老师的勇气后,举手愿意与我比试的学生更多了。为了保证朗读的质量,我又让他们自己先准备一下(练读几遍),再与我比试。比试过程中,即使学生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但我还是一一予以肯定。这样的互动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着实也让学生在老师目前充满了自信。这样的教学方法,使一系列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赢得了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综上,新课程给师生创造了对话交流的平台,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互动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通过互动的科学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同时情操得以陶冶,智力得以开发,能力得以培养,从而形成良好的品性和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师专一附小 汤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