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沟通从心开始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塑造人的使命。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了解学生的教师不仅能注意自己言行表层的导向,更能注意其深层或潜意识的导向。那么,怎样去了解并指导学生呢?方法不一,其中,日记的批改就是一个便捷的方式。
一、日记:让学生信任老师
新学期,班干要实行改选。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现、锻炼自己的机会,我要求学生每人都参与,不参加竞选的也可以推荐别人。可当读到刘明的日记时,我愣住了:
“老师,这次竞选我既不选自己,也不推荐他人。老师,你说话不算话,你曾经说过让我做组长的,可你是骗人的。我知道,无论我怎么表现,你都认为我是差生。”
我说过吗?我努力回想着。肯定说过,要不,他怎么会记住!想起来了,开学时任命组长,他也举了手,我随口说:“好好表现,下次好吗?”刘明是班级的大个子,胖胖的。头脑比较聪明但行为习惯不好,上课不能认真听讲,违反纪律现象时有发生,任课老师提起他就头疼。课间经常和同学皮闹,多次被值周老师逮到送到我这儿。每次见到他的进步,刚想表扬却又被他的捣蛋所替代……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让他认为我是一个骗人的老师,如果是那样还怎么去教育他?我赶紧在他的日记下写上我的批语:
“你错了,老师一直认为你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老师也没有忘记对你的承诺。但你要让同学们觉得你在进步才行呀!老师一直注视着你,要努力呦”
日记本发了下去,我悄悄地留意着刘明的表情,惊讶、激动,但什么也没说,因为他的个子大,在我的提议下由他担任班级的饮用水领取工作。他高兴地从我的手中接过班级的水票,细心地放好……在以后的学习和其它活动中,我经常给他一些表现的机会,每当他认真完成了任务,我都会给他肯定的评价或是在同学们面前表扬他。渐渐地,我感受到了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对我的信任。慢慢地,他闯的祸少了,学习也认真多了。
[反思]:是啊,孩子的心是独特而敏感的,他会记住老师对他的每一个微笑,每一句承诺,并小心地期待着。著名的奥地利教育家布贝尔说:“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接近学生:这就是他的信任。”正是这种信任,才使得教师的关心、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共鸣,才能接纳教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日记,帮助我“诚信”。
二、日记:让孩子更爱家长
很幸运,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我已经习惯把批阅日记当成与学生们进行沟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今天,我又在批阅日记:
“妈妈真是一个狠心肠的女人。晚上,我拿出溜溜球,刚玩了一会儿就被她发现了。她拿起我的溜溜球从六楼扔了下去,我伤心极了。我恨死妈妈了。”
我惊讶极了,母亲做得固然有过分的地方,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体谅父母、他人,这样下去,必然会导致孩子很逆反,甚至和父母对着干。怎么办?恰逢“三八妇女节”到了,我决定利用这一契机,让学生帮妈妈洗脚,并记录下来,再由母亲签下感言。
第二天的日记批阅让我大为感动。
“今天是三八节,郭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我们去做:那就是回家帮妈妈洗脚。刚回到家,我就对妈妈说了这件事,妈妈却说:‘你还小,等你长大了以后,再帮妈妈洗脚好吗?’可是,我就是不同意。妈妈被我缠得没办法,同意了。晚上,我给妈妈洗脚,我先倒了一盆水,扶妈妈坐到沙发上。我从没给妈妈洗过脚,今天才发现妈妈的脚瘦瘦的,干干的,我把妈妈的脚放入盆里,一边搓洗,一边帮妈妈按摩,妈妈开始时觉得挺不自在的,过了一会觉得舒服了,慈爱地摸着我的头,笑了。我以后要经常帮妈妈洗脚。”
文后是妈妈的感言:“我们常感慨现在的孩子自私、不懂事,心中只有自己,不会关心他人。但自己又在培养孩子习惯于家庭对他们的‘关怀备至’从而造成孩子的‘不懂事’其实,孩子的感恩之心,不是与生俱来的,为人父母者,要‘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
[反思]:是啊!一篇小小的日记引发了两代人的思考。学生运用了换位思考,不再是教师告诉他多少要孝顺父母的大道理,而是在行动中体验,在记录中反思,从而更能理解父母,敬爱自己的父母。
三、日记:让学生之间充满友爱
卜颖和许冉是一对好朋友,坐前后位,学习上互相切磋,成绩都很出色。但许冉却在日记中记道:我坐在卜颖的前面,卜颖上课时老说我挡住了她的视线,老用脚踢我的凳子让我趴下些,可这样,我不但很累,而且也看不到黑板。老师,你能帮助我吗?
我悄悄地把这两个学生的座位进行了调整,笑容荡漾在她们的脸上。
[反思]:老师有时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各种动向,通过学生在日记中的反映,详细地了解事情的经过,及时地作出调解,既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又不伤害到学生之间的友情,真是两全其美。
学生是有独特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如果我们教师注意去了解学生,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和主动发展的空间,,从内部激发他们的情感,积极进行引导,学生一定会形成积极主动的心态,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 郭楠